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日本电影由来的故事简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日本电影由来的故事简介50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日本电影《电车男》的故事是否真的
是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车男》原本是一个网名为“电车男”的青年男子,在日本最大的论坛2ch上发表的一个帖子,在这个帖子里,“电车男”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爱马仕小姐”之间的点点滴滴,从认识到逐渐走近最后甚至相恋结婚,都巨细无疑地发表在论坛上。而这期间,更有很多热心网友为这个不通世物的御宅族出谋划策。“电车男”的经历在日本网络上成了最当红最让网友们津津乐道互相传颂的故事。
[Two]、日本电影内容是妈妈杀死自己和美国黑人生的孩子
〖One〗、改编自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畅销小说,并于1977年搬上大屏幕的名作《人间的证明》。
〖Two〗、故事的主线是横须贺酒家女恭子与一个美国大兵生下了一个孩子,美国撤军时恭子嫁给了事业有成的大企业家,抛弃了孩子和丈夫。多年后,美国大兵身患重病,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去日本的路费让儿子去找妈妈。孩子带着童年的美好回忆来到日本找到了正在竞选**都知事的恭子,恭子为了不受影响杀死了亲生儿子。
〖Three〗、本剧开始是一个谋杀案,故事的终结是凶手伏法,贯穿其中的则是两个时空的日本,反映了人权、种族歧视、竞选丑闻、民主运动等深刻的社会问题。
[Three]、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电影
一代人的困惑、伤痕和感慨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呈现出了日本战后电影的独特形态。
最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经常跟朋友讨论到战后日本电影的话题。
熟悉日本电影的朋友们都知道,日本电影在亚洲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都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风格,呈现在影片基调上,往往是一种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是一种不知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像是一层潜在的文化滤镜,悄然地铺垫在日本电影的底片上。
有很多朋友们会把这归结于日本的物哀文化。物哀文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物哀”不能解释:
为什么电影《罗生门》的故事明明与“罗生门”无关,却要在雨夜的、破败的“罗生门”由故事的第三者讲述?
为什么电影《裸岛》中故事要发生在那样的一个小岛上?为什么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无言且压抑?
为什么电影《哥斯拉》系列会在日本经久不衰?
这些神奇的现象都与日本独特的战争创伤有关。
日本战争创伤的话题也恰巧是我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日本战后电影的一些想法。
〖Two〗、“创伤”是日本战后电影的母题
战后的日本电影出现了黑泽明与小津安二郎两位电影大师。这两位大师风格迥异,一位凭借着《罗生门》成为世界影坛瞩目的影像大师,一位凭借着独特、平实的影像风格成为日本诗意视觉美学的开创者。
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两位大师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可能,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民族自省的决心。这两种趋向促使日本电影发展成为了现在这样的形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黑泽明还是小津安二郎,他们的电影里都展现出一种忧伤。不只是他们的电影,在同时期的其他日本电影中也都有这种消极情绪的迹象。
曾经有调查表明,谈及日本昭和时期(1926-1989),日本人用得比较多的关键词是“战争”。1926-1930年是准备战争时期、1931-1945是参战时期,而1946-1989是战后重建。战争,是伴随着日本人整个昭和时期的母题。
日本战后电影反映了战后日本人的精神图景,影片中的忧郁、消极实际上是日本人战后创伤的表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